本报记者 余建斌 吴月辉 窦瀚洋 强郁文《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06日第12版)
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设现场。 刘悦湘摄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很多科技工作者在各自岗位上度过。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任务大厅到地下700米的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站,从之江实验室的模拟火星试验场到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技工作者坚守一线、潜心科研,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持续奋斗着。
航天科研人员——
奋斗在逐梦太空的征途
“林海,我是北京,即将进入‘天问一号’跟踪弧段,请按计划实施跟踪前的状态设置和检查……”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任务大厅里,任务指令声此起彼伏。这段时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需要为即将发射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以及后续即将执行的空间站各型号任务联调联试做准备,还要做好长期在轨运行的航天器的管理工作。“虽然目前中国空间站里没有航天员工作和生活,但是对它的监视控制仍在继续,为后续天舟四号发射和交会对接做好准备。”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航天器运控及长期管理团队副指挥胡国林说。
近几年航天任务密集多发,在岗位上过节成为许多航天人的常态。2019年“五一”假期,正值天和核心舱任务的无线联试;2020年“五一”假期,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进行最后协同演练;2021年“五一”假期,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紧张的控制阶段,以及“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前的最后冲刺时刻。今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F、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用6次发射完成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发射任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后,火箭地面设备恢复团队已经在发射场工作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这个假期也在继续工作,完成发射前的系统合练、总检查等工作。
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航天人一直不懈奋斗。“只要有中国的航天器在天上,地面上就必须有人在,这是我们保护好太空资产的责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航天器运控与长管任务团队指挥张跃东说。
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设者——
一丝一毫都不能放松
“五一”假期,位于广东省开平市金鸡镇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进入中心探测器安装的关键阶段。地下700米坑洞底部,工人正在施工,用大型不锈钢构件逐层向上拼装一个巨大的球形网壳。网壳拼装完工后,直径达41米,重达800多吨,将成为整个中心探测器的主结构,核心设备都安装其上。
现场安装经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何伟,已经在这里连续工作了5个月。他每天都要下到地下施工现场查看进度情况,跟现场人员交流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协调解决突发情况等。为了保证工程进度,这个假期,他和同事们仍然在岗位上坚守。
与其他工程不同,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标准在有些方面特别高,比如,不锈钢网壳网格安装精度要求误差在3毫米之内,等于13层楼高的建筑体,精度要达到毫米级,一丝一毫都不能放松。虽然施工要求高、时间紧,但项目团队成员们看着不断建设起来的大科学装置,格外有成就感。
中微子研究的科学意义重大,国际竞争激烈。接棒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未来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将肩负起更艰巨的使命:捕获被称为“幽灵粒子”的中微子,测量其质量顺序,进而探索宇宙起源奥秘。为了不负使命,科研人员和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在岗位一线。“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按时高质量完成项目,并且达到预期目标。”何伟说。
之江实验室地外探测项目组——
希望成果早日“飞”到火星
模拟沙漠、砾石、陨坑、浮土,一台探测器正在缓缓前行,不远处的几名年轻人正紧盯着电脑屏幕……这是新型研发机构之江实验室在浙江省杭州市南湖总部的模拟火星试验场。“五一”假期,地外探测项目组的科研人员正在对项目成果做最后的调试与检测,迎接即将到来的项目结题验收。
“这是2018年科技部发布的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项目组课题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从算法到硬件的一整套系统,让火星探测器在宇宙探索中变得更聪明。”90后项目负责人李月华带领着一支15人的90后团队,已经攻关3年多。
20种不同场景的火星地貌需要自主设计和搭建,团队工程师周洋是这个近400平方米试验场的“设计师”。周洋介绍:“模拟的地形越逼真,设计的场景越有针对性,我们的算法就越准确。”这个假期,团队将完成最后3种场景的构建。
有人进行测试并改进匹配算法,以提升算法性能;有人同步优化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框架,测试融合效率;还有人在快速推进标定间的建设,完善空间同步精度验证方案……分工明确、通力协作,团队配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这是我们的常态,过年期间也在加班工作,有名项目组成员好几个月没回老家,晚上就跟在外地的孩子视频一会儿,再接着工作。”李月华说:“这些辛苦不算什么,大家目标一致,就是希望成果能早日‘飞’到火星,助力火星探测。”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科研工作者——
十余年扎根三峡监测滑坡
船行三峡神农溪一处江面,峰峦起伏。不远的岸边,坐落着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
一大早,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7名师生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P5,正常!”“P9,正常!”……沿着规划路线,师生们分头巡视滑坡上的监测设备,检查外观和使用状况,逐一拍照记录。野外站副研究员陈春晖介绍,野外站的大型综合试验场布设了天、空、地三大监测系统,能够立体追踪滑坡体的位移程度。
“P16是新布设的北斗卫星系统地表变形监测点,我们与它合个影。”野外站党支部书记熊承仁教授招呼大家。
师生们所在的黄土坡滑坡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古滑坡体。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的科研工作者来到这里,建成一座大型野外综合试验场。
“试验场建在体积6900万立方米的巨型滑坡体上。”熊承仁说,最初这里没水没电没信号,如今完成生态复绿的黄土坡郁郁葱葱。
短暂休整后,师生们前往隧洞群,对地下水沉积物进行采样。隧洞群是试验场的核心部分。科研人员在滑坡下打了908米的主隧洞和5个支洞,依托隧洞群提供的观测条件,在滑坡体内完成了多项复杂试验。经过10多年的努力,团队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
熊承仁介绍,滑坡体一旦复活,将有滑向长江的可能,从而引发灾难。“我们的事业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紧紧联系在一起。”熊承仁说,正因如此,野外站一直坚持现场研究,团队成员长期轮流驻守,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灾害的防控提供基础性长期观测资料。(宋星光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05/06/nw.D110000renmrb_20220506_1-12.htm